联系热线
2025年7月7日,国家发改委、能源局、工信部、交通运输部四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促进大功率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》(发改办能源〔2025〕632号),为光储充(光伏+储能+充电)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上述《通知》的核心在于科学规划、规范建设和智能运营,重点布局单枪功率250千瓦以上大功率充电桩,尤其是在高速公路“即充即走”的场景下改造提升利用率超40%的充电桩。政策还强调充电设施要与配电网规划融合,鼓励配建光伏和储能,推动充电场站参与电力交易和需求响应,促进清洁能源消纳。
此外,该政策对安全管理、技术标准、智能运维、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,提出用地、供电、财政、金融等多维度支持,尤其是鼓励充电场站租期超过10年,降低用电成本,为行业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据机构预测,2025年中国光储充市场规模将达1134.24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近20%,占全球市场比重超50%;全球市场规模则有望从2024年的15.98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的56.42亿美元,年均增速保持20%。
与此同时,光储充带动的储能系统需求快速增长。据民生证券研究院预计,2021-2025年光储充衍生的储能需求累计约6.8GWh,2025年单年需求预计达3.62GWh,2030年有望突破44.8GWh。按2小时装机时长测算,2025年光储充对应储能装机规模约为3.9GW,可支撑超3万个120kW快充桩或8000余个480kW超充桩运行。
更令从业者振奋不已的是,2024年以来,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利好“光储充”赛道。
如国家能源局发文规范新型储能并网调度,提升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利用效率;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推动车网互动(V2G)试点,鼓励有序充电与双向能源互动;规划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,强化新型储能在新能源消纳中的支撑作用。
地方层面,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至少24个省市出台光储充一体化支持政策。内蒙古鼓励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浙江发布充换电基础设施管理办法,南京对具备光储充放功能的公共
给予0.2元/千瓦时补贴……多地通过土地、税收优惠及财政激励推动项目落地。
整体来看,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、产业链日趋成熟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,光储充行业正由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商用阶段。
当前,光储充赛道已吸引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阳光电源、华为数字能源等龙头企业深度布局,行业竞争格局日趋清晰。
当前光储充项目中储能、光伏、充电桩三大核心环节的成本占比分别约为50%、30%、15%。由于光储充场景融合储能系统(电芯+PCS)、光伏与充电桩三大核心硬件,产业链上也相应形成了四大主要派系,其中以光储龙头实力最为突出。储能电芯领域代表企业包括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协鑫能科;
PCS龙头则由阳光电源、华为数字能源、正泰集团、固德威、易事特、科士达、华自科技、弘正储能、迈格瑞能等领衔;
电气设备配套方面亦吸引星云股份、盛弘股份、金冠电气、双杰电气、北京科锐、朗新科技、平高电气、宏英智能等入局;
市场占据近40%份额,更通过投资合作方式积极拓展光储充一体化生态。自2019年起切入该赛道以来,宁德时代核心布局之一便是“光储充检”智能电站场景。为此,宁德时代联手小米投资快卜科技,并与科士达合资成立时代科士达,还与星云股份共同出资设立时代星云,构建起多元化的业务协同平台。
时代星云成立于2019年,专注于提供包括光储充检一体化智能电站在内的储能整体解决方案。时代星云的股权结构中,宁德时代持有20%股份,且时代星云实控人为宁德时代第二大股东、原副董事长黄世霖,体现出对其战略价值的高度认可,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协同关系。
星云股份则作为时代星云的参股股东,提供储能变流器、充电桩等关键部件,三方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闭环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时代星云业务快速扩张,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。其营收从2019年的2144万元增至2024年的15.2亿元,但该公司持续亏损,2019年成立至今累计亏损超1.2亿元,反映出该业务仍处于投入期,盈利模式尚未成熟。
光储充市场看似前景广阔,实则门槛高、盈利难,犹如诱人的榴莲,香气扑鼻却不易下口。就连行业首屈一指的龙头尚且难以实现盈利,其他玩家的处境可想而知。
当前,光储充一体化虽被寄予厚望,但仍受限于初期投入大、技术集成复杂、商业模式不清晰等现实难题。其中,储能系统与充电桩设备的高昂成本仍是主要制约瓶颈,而电价峰谷差不够、充电需求不均衡等因素也对其盈利产生限制。
7月30—8月1日,深圳见!全球智造巨头聚首,WAIE全数会智能工业展及大会邀您共启智能工业破局之旅!
新能源政策「攻坚年」:市场化改革 + 技术破局,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四大核心变化!